2025年的“大阅兵”,为何定在9.3日?

2025年的“大阅兵”,为何定在9.3日?

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公告,宣布今年9月3日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

回想以往,每逢阅兵活动,时间多选在国庆节期间,为什么这次特别选在了9月3日?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深远寓意呢?

其实,这次选择9月3日作为阅兵日期,是为了隆重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

为了配合阅兵活动及相关宣传工作,国家还专门安排了包括10项在内的多项纪念活动,力求全面展示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那么,众所周知,日本是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的,为何纪念日却定在9月3日呢?

这主要是因为8月15日只是日本宣布接受投降的那一天,但真正的法律程序尚未完成。

1945年8月15日中午,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布了“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接受同盟国的停战条件。

不过,为了维护皇室的颜面,这份诏书中并未出现“投降”一词,语言极为委婉和含蓄,全文内容如下: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以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己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同意接受其联合公告。”

真正的投降仪式直到9月2日才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完成。

当时,日本代表率先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随后美、英、中、苏、法、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9国代表依次签署,至此,日本的法律投降才正式生效。

1945年9月3日,我国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下令全国放假一天,悬挂国旗三天,以示纪念。

自1946年起,9月3日被正式确立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展开全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一度将8月15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但1951年8月13日又重新确认9月3日为正式纪念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法律形式,正式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过去我国选择10月1日举行阅兵,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庆节的喜庆气氛,彰显国家的强盛与和平安定。

而此次改在9月3日举办,不仅是对那段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无数先烈英勇牺牲的庄严致敬,同时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此外,考虑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诸如俄乌冲突、印巴紧张、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以及柬埔寨与泰国边境摩擦,都为世界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我国选择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举行阅兵,也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展示军队现代化成果,比如最新的六代战机和东风-41核导弹,以及军民融合的显著成就,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回应当前国际安全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一些国家试图淡化二战历史或挑战战后国际秩序,阅兵仪式将明确表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及其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发出强有力的政治和军事警示。

第三,强化反法西斯同盟合作。

阅兵期间,我国将邀请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国军事代表出席,通过这一平台深化反法西斯国家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应对外部压力。

第四,推广我国先进军事装备。

自今年4月印巴冲突中,我国歼-10C战机大放异彩,全球目光开始更多聚焦东方军事力量。

阅兵不仅是展示军力的绝佳机会,也是我国军工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无论是激光武器、导弹系统还是先进防空装备,都可能吸引外国采购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俄罗斯和欧美国家都曾举办过“九三阅兵”,甚至竞相争夺“反法西斯主角”的称号。

实际上,我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特别是在对日战争中几乎击败了日本80%以上的主力部队,为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