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坚执锐逐四海,战列舰主炮布局选择中的取舍,满意而非最优

披坚执锐逐四海,战列舰主炮布局选择中的取舍,满意而非最优

扶桑级战列舰

会削弱战舰的动力,进 而导致使用舰舯主炮射界的军舰航速较低,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一艘追求航速的战列巡洋舰会采用舰舯炮塔设计的原因。

但是上述表态过于抽象,因此选择史实舰艇或相关图纸进行详细描述。

全前置主炮战列舰——纳尔逊与黎塞留

纵观世界,仅拥有前部主炮群的大型水面主战舰艇仅仅是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和法国的黎塞留级战列舰两级战列舰同为前部主炮群战列舰,但是两者略有差别。

(罗伯茨等一系列装备战列舰级别主炮的浅水重炮舰,因为吨位有限,只能安装一座炮塔,硬要说的话都是全前置主炮设计,但是浅水重炮舰定位特化,所以必须 加定语以明确描述对象)

罗伯茨级浅水重炮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长247.8米,宽33米,主机功率为15万马力,四轴四桨推进,最高航速30节,舰载火力为为两座四联装380毫米/45倍径主炮;三座三联装152毫米/55倍径副炮

黎塞留级战列舰长247.8米,宽33米,主机功率为15万马力,四轴四桨推进,最高航速30节,舰载火力为为两座四联装380毫米/45倍径主炮;三座三联装152毫米/55倍径副炮

而黎塞留级战列舰采用全前置主炮设计,是因为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法国 拥有功率密度最高的轮机组,因而黎塞留级战列舰应当能够凭借其航速优势,将英国那些不是那么铁的铁王八,一个接着一个的送进大海。因此黎塞留的后部主炮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法国人选择了取消后部主炮, 在应当安装主炮的地方用来放置轮机组,以达成黎塞留级战列舰能够拥有三十节的航速设计目标。

为了避免取消后部主炮设计导致战舰火力不足的问题,法国海军选择给黎赛留级战列舰装上两座四联装的炮塔,使其能够拥有 同吨位战列舰应有的火力,而两座四联装炮塔的设计,也让黎塞留级战列舰拥有了 世界最强的前半球火力。

但是四联装炮塔很宽,因此 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上层建筑整体后移以保障TDS宽度。

至于实战表现?只能说法国海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黎塞留是被追的那个,没有后部主炮导致黎塞留被追击时非常的被动。

纳尔逊级战列舰长216.5米 ,宽32.3米,双轴双桨总功率为45000匹马力,最高速度23.8节。

纳尔逊级战列舰长216.5米 ,宽32.3米,双轴双桨总功率为45000匹马力,最高速度23.8节。

纳尔索尔号舰队油轮的设计背景就是华盛顿海军军备限制条约,皇家海军可以建造装备十六寸主炮的战列舰,但是新建战列舰的吨位必须控制在3.5万吨以下,而一艘数据较为均衡的十六寸主炮战列舰至少也得四万吨,这个吨位,要么速度低,要么火力差,或者防护不堪一击。

偷吨位方面没那么狠的英国人在面对3.5万吨这个异常尴尬的吨位的时候,明确要求就是尽可能的提升战列舰的防护与火力,在航速方面不多做要求,与老式战列舰同级别即可。

在这种需求的主导下,纳尔逊级战列舰呈品字形安装了三座三联装406MM/L45炮塔,三座炮塔全部指向正前方,B炮塔单独抬高一层甲板布置,从理论上来说,纳尔逊的C炮塔能够击穿B炮塔的装甲,而单独抬高一层,可以全方向旋转的B炮塔能够将炮口对向舰桥。

因为纳尔逊级战列舰三座炮塔全部舰桥前部,挤占了原属于舰桥的空间,甚至于一路挤到后桅位置了,所以纳尔逊战列舰的舰桥非常的靠后, 舰桥严重压缩轮机区空间,导致纳尔逊级的航速仅为23节。

综上所述全前置主炮优点为: 在与同级战列舰前部主炮群炮塔数量相同时,取消后部主炮设计,可以安装更多的轮机进而提升航速,但是直接削减炮塔数量会导致侧舷火力的下降需要增加 单个炮塔的炮管数量以保证火力,进而让战列舰拥有同级战列舰当中至强的前半球火力。

当吨位相同时,全前置主炮因为舰艉没炮塔,就不需要为了保证舷宽足以容纳炮塔而维持舷宽,所以舰艇线形可以提早收束, 降低全长,核心区长度缩短,进而降低主装甲带长度与战列舰排水量,能够适应严苛的吨位限制,但是线形提早收束导致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动力舱,会对战舰的航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战舰航速偏低。

全前置主炮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 ,没有后部炮塔导致被追击时会陷入被动,也别说什么可以调整航向将敌方战列舰纳入射界,按照这个逻辑,战列线还有啥用?

全中置主炮战列舰——黎塞留级战列舰废案

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法兰西的设计师们依旧在纠结法国的新型战列舰应当如何设计,=法国人认为的新型战列舰应当拥有较高的航速,让新型战列舰拥有自由选择交战与否的权力,并且继续使用四联装主炮设计。问题就是二十年代的法国虽然拥有尚算不错的动力组,但是单纯追求高航速的话容易造出来一个漂浮的水泥厂

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诸多竞标方案当中长的最丑流传度也最广的方案

所以说浪漫的法国人在设计新型战列舰时认为,将主炮全部集中在舰舯并且主炮同层安装的设计,可以 腾出更多的空间安装蒸汽轮机与燃油锅炉,提升战舰航速,还可以降低战列舰的 重心,提升战舰的 稳定性, 彻底根治主炮进水问题(舰 艏主炮在高海况时,炮管会进水),并且取消掉了舰艏舰艉主炮之后,还能够在 舰艇中轴线上布置6寸级别的副炮,进而提升副炮的利用率。

本方案的两视图

但是取消了舰艏舰艉主炮群的设计也导致了本方案的战列舰在追击与被追击时较为被动,所以法国人采用了小型的舰桥以降低战列舰上层建筑对舰炮射界的遮挡,尽可能缓解前后部火力空白区问题。

再加上,法国人认为跑得快啊,所以就算是法国海军的新型战列舰只有舰舯主炮,也能够凭借航速优势,获取优势战位。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法国人发现,这个方案的舰桥尺寸真的是太小了,光学测距仪根本塞不进这个小号的舰桥里,而且这个方案的前后半球的射界都非常的糟糕, 让法国人的两条胳膊会有些不受控制,所以,这个方案被干掉了。

但是,崇尚浪漫的法国人表示,全中置主炮群 火力空白区过大的问题,可以通过铁甲舰时代的对角式主炮设计加以弥补。神似铁甲舰的方案在舰舯的左后部与右前部各有一座四联装舰炮,而且尽可能拉大了烟囱到后桅的距离,以尽可能降低上层建筑对主炮射界的遮挡, 别看长得有点像铁甲舰,但是真的不是铁甲舰借尸还魂!

黎塞留级铁甲舰两视图

本方案的副炮群位置位于舰 艏与舰艉,每个副炮群由三座单联装大口径副炮组成,水上飞机弹射器位于舰艉。

舰舯炮塔回旋时炮管干扰情况

本方案的黎塞留相比于上一个舰舯主炮板的黎塞留,不用担心炮口飓风摧毁系留于弹射器上的水上飞机,而且战舰的主炮也拥有了全方向的射击能力,火力空白区大大缩小,小口径副炮依旧可以布置于舰体中轴线上。但是 侧舷炮塔会压缩战舰的TDS宽度,导致战列舰的防雷能力下降,得不偿失。

在黎塞留级战列舰竞标中,两款全中置主炮布局方案仅仅是昙花一现,没有机会来到世间,只能说得亏没造,不然世界各国该怀疑法国的审美了,而且黎塞留跑路行动多半也就跑不了。

整得来说,全中置主炮群的优点是 缩短核心舱长度,主炮同层安装提升战舰稳定性与适航性,舰炮位于上层建筑之后,彻底解决了主炮进水问题,避免了主炮射击时对水上飞机弹射器的不利影响,并且 副炮可以布置于中轴线以提升副炮利用率。

缺点是, 前后半球火力空白区巨大,甭管是追击还是被追击的时都是极度的被动,而且这种设计太丑

舰舯主炮的黎塞留,盘子尽力了,真的尽力了

资料出处

全后置主炮战列舰——论坛中备受推崇,现实中无人问津

纵观大型水面舰艇发展史,也只有日本的松岛和英国的暴怒级大型轻巡洋舰而已(导弹舰主要火力为导弹,这里说的是主炮布局和副炮有啥关系?)采用后置主炮的战战舰要么是吨位有限,要么是拆到一半,地位十分特殊,但是这种在历史上无人问津的舰艇,在一些军事论坛当中却是经久不衰。

全后置主炮战列舰将所有舰炮安装于舰艉,这种布局的缺点非常明显,舰炮全部朝向正后方,缺乏前半球射界,导致无法应对追击战,只适合被追击!实现了后半球火力的最大化,也 实现了对士气的负面影响的最大化,没有人愿意乘坐一艘还没上战场,就打算逃之夭夭的战列舰。

而且采用全后置布局严重影响动力舱设计,容易导致动力舱过于靠前,进而导致发动机轴系过长,传动效率低下。全后置主炮设计 是一种一无是处的设计!

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暴怒号第一与第二阶段

前部主炮群+中部主炮群设计——皇家海军G3型与L3战列巡洋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大英帝国海军的极盛期,在这一阶段,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们提出了,一打又一打的主力舰方案,其中,L3方案,H3方案,G3方案均采用了前部+中部主炮群的设计模式

L3

H3系列的战舰方案是l3方案减少一座炮塔的版本,根据取消的炮塔不同细分为H3A,H3B,H3C三个方案,H3B方取消了A炮塔。H3C方案取消C炮塔案,H3C方案因为取消了抬高一层甲板的B炮塔,所以有了更低的重心和更好的稳定性。但是H3系列的战舰方案只有两个炮塔,火力贫弱,英国人觉得有些不靠谱,所以不靠谱,没有采用。

G3是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末提出的战列巡洋舰方案,装备三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G3的建造计划取消之后的炮塔设计得到保留并用在了纳尔逊级战列舰之上)

最高航速33.5节!

G3是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末提出的战列巡洋舰方案,装备三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G3的建造计划取消之后的炮塔设计得到保留并用在了纳尔逊级战列舰之上)

最高航速33.5节!

前部加中部的主炮布局,拥有较为完善的火力体系,前半球射界上佳,α炮塔因艉楼艉楼的存在,射界被遮挡,但是G3方案将全部主炮集中于前部,α炮塔之后就是巨大的轮机舱和锅炉舱,让G3拥有了超高的航速。

G3

1912年8月12日,英国海军参谋部批准了这G3型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计划,但是华盛顿海军军备限制条约的出台,导致了G3型战列巡洋舰的滑铁卢。

G3

整体来说前部加中部的武器格局,与全前置主炮设计,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优点依旧是省吨位,在吨位相同时,能够布置更多的主炮与更多的锅炉,缩短核心舱长度,而且采用这种布局的战舰,α炮塔之后全是轮机拥有较高的航速,所以后半球射界意义不大。

曾经的主流——舰艏+舰舯+舰艉主炮群设计

在无畏舰诞生初期,世界各大海军强国均建造了大量的10炮,甚至12炮的战列舰,而这些战列舰,为了安装如此之多的炮塔,普遍采用了,前二中二后二或者前二中一后二的炮塔布局。这种主炮布局能够让 主炮数量最大化与利用率的最大化、

缺点是舰舯主炮严重挤压锅炉舱与轮机舱的布置,导致10炮战列舰的航速往往比较低,12炮的更低,至于14炮的只能更加茶几。

而且舰舯主炮过于靠近锅炉舱,弹药受热不均匀,燃烧效率下降,导致舰舯 主炮的散步大。在交战距离增加以后,这种设计显得得不偿失。

二战主流的舰艏+舰艉主炮群设计

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建战列舰除了,除了纳尔逊级战列舰和黎塞留级战列舰以外所有的战列舰,全部采用了前部加后部主炮群的设计。

前部主炮群加后部主炮群能够实现射界的全角度覆盖, 没有火力盲区,当战舰航速较高时能够凭借其航速优势较为从容的选择战场,并且在敌军舰艇见势不妙撒丫子开溜, 前部主炮的使用率较高,因此攻势海军的高速战列舰往往使用前二后一的主炮布局。

在国家步入衰落期,或者海军弱势时设计的战舰往往采用前二后二的主炮布局。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前部加后部主炮群的设计模式 ,没有火力死角,轮机舱不需要和主炮抢位置,能够布置较多的动力组,航速较高,核心舱长度中等,实现了火力,防护,与航速的平衡。

舰艏+舰艉主炮群的设计,没有明显缺点,所以在力求稳妥的海军中成为了主流。

结束语——布局适应性与海军的选择

影响战列舰主炮布局的因素繁多,当战舰相比其对标舰艇拥有航速优势的时候, 就可以加强前半球火力,削减甚至于彻底放弃后半球火力。当自己的航速比较高,但是对面的航速也没低到哪里去的时候 ,那么就只能采用比较中庸的前后均等火力分布设计。如果设想的交战方式以大编队集群交战为主,要求各舰按照战列线作对厮杀,那么能够布置更多的舰炮,从而实现舰队舰炮数量最大化的前部加中部加后部的主炮布局是最适合的格局。

如果吨位要求严苛那么省吨位的全前置主炮布局未尝没有可取之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全后置主炮战列舰与全中置主炮战列舰都是歪门邪道,战舰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没有完美的设计,只有最适合的设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请问,什么FM电台听书好,小说多。
万博365下载

请问,什么FM电台听书好,小说多。

⏳ 07-23 👁️ 4850
从零构建微服务架构:一次深度技术探索之旅####
365用英语怎么翻译

从零构建微服务架构:一次深度技术探索之旅####

⏳ 08-01 👁️ 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