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问好!这几天忙着收拾家里,累得够呛,但学习不能停。我又如约来和你分享我的汉字学习笔记!本篇笔记,写的是“沁”字,跟着笔记一起来学。
读音“沁字的读音为qìn,与常见字'庆’字同音,《正韵》里对沁字的注音为'七音切,音秦’。”
造字本义“沁”字“心”和“水”组成,心字旁在这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代表的是我们那敏感的内脏器官。而“水”字旁,自然就是和水有关的意思了。甲骨文里的“沁”,形象地用“心”和“两点水”(也就是“仌”,表示冰)来表达,让人一看到就能联想到那清凉的泉水,仿佛能直沁心脾。
古人观察到泉水冬暖夏凉的特性,就用“沁”来形容那种喝下泉水后,从心底感到的清凉和惬意。你看,夏天喝上一口山泉水,那感觉,真是从里到外的舒爽啊!
甲骨文的“沁”,用“心”和象征冰的“仌”来表达。到了籀文,可能古人觉得“冰”更能体现清凉的感觉,就把它换成了“冰”。篆文时期,又觉得“水”更直观,于是又改回“水”,并且把“心”写得更加圆润,更接近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沁”的本义,就是动词,表示喝下清凉的泉水,那种凉爽直透心田的感觉。古文中常用“沁水”、“沁河”来指那些清澈凉爽的水源。后来,“沁”字也引申出了形容词的用法,用来形容那些能让人感到清爽惬意的事物,比如“沁人心脾”、“沁凉”。
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沁”字的解释是:“水。出上党羊头山,东南入河。从水心声。七鴆切。”
这里,许慎首先指出“沁”字的本义是指沁水,这是一种水体,的源头位于上党地区的羊头山,并且最终流向东南方向,汇入河流。
在造字上,“沁”字采用了形声结构,以“水”作为形旁,而“心”作为声旁,来表达这个字的读音和意义。
“七鴆切”则是对“沁”字的反切,用以指导古代人如何正确发音。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沁”字的解释更为详细,他首先确认了许慎的说法,并进一步阐释了沁水的地理位置和流向。
段玉裁指出,沁水的源头在今天的山西省沁源县东北的绵山东谷,然后向南流经多个地区,最终汇入黄河。他还提到了沁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说明了古代地理与当时的差异。
段玉裁还提到了“沁”字的其他含义,比如用物品探水的动作,以及作为地名使用的情况。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里对“沁”字的解释,:
说“沁”指的是一条河,这条河发源于古代的上党郡羊头山,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沁源县附近。这条河东南流向,最终汇入了黄河。这里讲的就是“沁”作为地名的由来,和在古代地理中的位置。
还提到了“沁”字在行政划分上的使用。比如,古代有沁源县,后来还设了沁州,这些命名都跟那条叫“沁”的河有关系,显示了地理命名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康熙字典》里还通过引用其他古籍,像《说文》、《水经》等,进一步确认了“沁”作为水名的具体流经路线,详细描述了从发源地到入黄河的整个流程,这体现了古人对地理水文的细致观察和记录。
除了作为水名和地名,“沁”字在《康熙字典》里没有直接提到其他用法,比如我们常说的“沁人心脾”这种形容感受深入的词语用法,但在古代文献中,“沁”也有渗入、透出的意思,可以想象成水慢慢渗透到物体里的情景,这种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沁”字在多种语境下的运用。
含义用法来看下沁字的如今的含义和用法。
"沁"这个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独特的韵味。读作qìn,属于左右结构的字,部首是水,意味着与水有关。
在《说文解字》中,"沁"的本义是指沁水,一条源自山西省沁源县东北绵山东谷的河流,向南流经多个地方,最终汇入黄河。🌊
这个字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表示渗入或者透出的意思。我们常说的“沁人心脾”,这里的“沁”就是形容一种美好的感觉,慢慢地渗透进心里。💓 又比如“沁绿”,就是指绿色透出来的样子,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再来看“沁”作为动词的用法,还可以表示吸水的意思。
唐代韩愈和孟郊在《同宿联句》中写道:“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敢沁。”这里“沁”就是指用东西去探水,或者可以理解为吸水的动作。
“沁”字还有头向下垂的意思,比如“沁着头”,形容一个人低头沉思或者沮丧的样子。😔
在古汉语中,“沁”还可以指纳入水中,或者作为地名和河川名使用。比如沁水县,就是因沁水而得名的地方。
“沁”这个字,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的意义和用法,都和水息息相关,给人一种温柔、渗透的感觉。
结束本篇关于汉字“沁”的笔记,简单写到这里,希望本篇笔记又能让你学到新知识,如文中有理解不当的地方,感谢告知,下篇笔记见。另外,如你有哪些字存在疑惑,也可以告知,咱们一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