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許多人轉向尋求「天然」、「植物素」染髮劑,希望能找到更健康的替代方案。但問題來了:天然染髮劑真的比較安全嗎?最重要的是,它多久可以染一次?本文將深入解析化學染與天然植物染的根本差異,並根據專家,包含皮膚科專科醫生與專業髮廊的建議,為您提供一份詳細且安全的染髮頻率指南與挑選的染髮劑關鍵撇步。
染髮劑的種類:為何「天然」與「化學」頻率不同?
要回答「多久染一次」,必須先理解不同染髮劑的作用原理。染髮劑的染色機制,決定了它對頭髮和頭皮的影響程度,也因此直接決定了安全的染髮間隔時間。
1. 一般化學染髮劑(永久性染髮)
市面上最常見的雙劑型(Two-part system)染髮劑,無論名稱是「護髮染」還是「快速染」,只要是需要混合兩劑使用的,本質上都屬於化學染。許多深色染髮劑為了強化上色效果,通常含有較高濃度的 PPD。
作用原理: 這是「先破壞、再建設」的過程。
第一劑(鹼劑): 通常含有阿摩尼亞(氨)或乙醇胺,作用是強行打開頭髮的毛鱗片(角質層)。
第二劑(氧化劑): 含有過氧化氫(H2O2,即雙氧水,其元素組成為 h o),其作用是漂白、破壞毛髮中原有的黑色素細胞,騰出空間。這與漂髮的原理相似。
色素分子(PPD/PTD): 接著,PPD等小分子色素會滲透到頭髮的皮質層(核心)裡面,在雙氧水的氧化作用下,聚合成大分子並卡在頭髮內部,達到持久的染色效果。
潛在風險: 雙氧水(H2O2)是造成頭皮提前老化的主要殺手之一,它會破壞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可能導致白頭髮加速生成,甚至縮短頭髮生長週期。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感覺頭髮「越染越白」、越染越依賴,且對髮質傷害也大。
2. 天然植物素染髮(物理性附著)
真正的天然染髮通常指使用純植物性的染髮粉,例如源自印度阿育吠陀的指甲花(Henna)、木藍(Indigo)、薑黃根等。
作用原理: 這是一種物理性的「表面附著」過程,而非化學性的侵入。
釋放養分: 植物粉末(如指甲花)需藉由溫水(或溫紅茶、咖啡)釋放其中的天然色素成分,例如羅生尼亞(Lawsone)。
附著角蛋白: 這種色素成分會與毛髮表面(毛鱗片)的角蛋白(Keratin)產生很強的親和力並附著上去,在頭髮表面形成一層有色的「皮膜」。
特性: 它不會破壞髮芯結構,也不會去除你原有的黑色素。因此,它只能覆蓋淺色頭髮(如白髮),無法將黑髮染淺。這關係到髮色的呈現,此外,植物色素接觸空氣後會自然氧化,顏色會在染後1至2天內逐漸變深、越曬越黑,顏色也會更加飽和。
核心問題:染白髮到底該間隔多久?
基於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用原理,化學染與天然染的安全間隔時間有著天壤之別。化學染的間隔是為了「讓頭皮休息」,而天然染的間隔則是為了「讓顏色疊加」。
使用「化學染髮劑」的頻率
建議:至少間隔 3 個月(一年最多 4 次)。
無論是皮膚科專科醫生、髮型師還是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都高度一致:每次染髮(全染)應間隔 3 個月以上。(台灣衛福部也建議燙髮與染髮應至少間隔一週,避免頭皮負擔過大。)
原因在於,化學染的過程對頭皮和髮質都是一次強烈的化學衝擊。頭皮需要足夠的時間休息、恢復pH值平衡,並代謝可能吸收的化學物質。過於頻繁的染髮(例如每月一次)會持續破壞頭皮屏障,導致頭皮敏感、紅腫、毛囊炎,並加速毛囊中黑色素細胞的破壞。
補染(布丁頭)的頻率:如果無法忍受髮根新生白髮或色差(布丁頭),可以採用「局部補染」。專業髮廊建議,補染可以縮短至每 1.5 個月一次。但前提是,補染應「只處理新生髮根」,並務必做好頭皮隔離,盡可能減少染劑接觸頭皮的面積,避免重疊染到已經受損的髮尾。
使用「天然植物素染髮」的頻率
建議:初期(建立底色)2 週 1 次;穩定後(養護)1 個月 1 次。
由於植物染是物理性附著,原理如同塗指甲油,需要「層層疊加」才能達到飽和與持久的上色效果。它不含雙氧水或阿摩尼亞來破壞頭皮,反而利用植物本身的養分來養護頭皮。因此,它的使用頻率截然不同:
初期建立期: 對於首次使用或白髮佔比較高的人,建議初期可 2 週染一次。這樣做是為了讓顏色層層覆蓋,使髮色更加飽和穩定。
穩定維持期: 當頭皮狀況穩定、髮色也達到滿意的飽和度後,可改為一個月護理一次,作為定期的頭皮養護並同時補染新生髮根。
總結比較:化學染 VS. 天然植物染
為了幫助您快速判斷,我們將關鍵差異整理如下表:
特性比較
一般化學染髮劑 (永久性)
天然植物素染髮 (物理性)
作用原理
打開毛鱗片,以雙氧水破壞髮芯黑色素,植入化學色素。
色素僅物理附著於頭髮表面的角蛋白,形成有色保護膜。
關鍵成分
PPD、PTD、過氧化氫 (H2O2)、阿摩尼亞 (氨) 等。
指甲花 (散沫花)、木藍、薑黃根、檀木等植物染髮粉。
建議間隔
最少 3 個月 (一年不超過4次)。
初期 2 週 (建立底色); 穩定後 1 個月 (定期養護)。
染前準備
不要洗頭。需利用頭皮分泌的天然油脂保護頭皮,並塗抹隔離油。
需要洗頭。需先用(不含矽靈)洗髮精洗淨,靠水分釋放植物養分。
染後洗髮
建議等待 48 小時,讓頭皮pH值穩定、分泌油脂保護。
僅用清水沖淨。建議等待 24-48 小時後才用護色洗髮髮品。
顏色特性
顏色飽和、選擇多。但 H2O2 會加速白髮生成。
顏色較自然。需氧化 1-2 天才會變深、飽和。
潛在風險
頭皮過敏、髮質受損、化學灼傷、加速白髮、潛在致癌風險(醫學尚無定論)、潛在健康負擔。
也可能過敏 (對特定植物)、重金屬殘留 (視產地)、蠶豆症者禁用。
釐清迷思:「天然」染髮劑真的絕對安全嗎?
追求天然的同時,必須破除「天然=絕對安全」的迷思。在選擇植物染之前,有兩大關鍵風險需要特別注意:
1. 「天然」不等於「不會過敏」
正如台灣京硯皮膚科診所院長、皮膚科專科醫生蔡逸姍所提醒,就如同有人對花生或海鮮過敏一樣,人體也可能對特定的天然植物(包括指甲花)產生過敏反應。皮膚科醫生指出,曾有患者使用指甲花(鳳仙花)染髮,結果引發嚴重的頭皮紅腫、起水泡。
安全守則: 無論使用化學染或天然染,使用前都必須進行皮膚敏感測試,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將少量調和好的染劑塗抹於手臂內側或耳後,靜待數小時甚至2天,確認無紅、腫、癢等不適感後,才可安心使用。
2. 嚴重警告:蠶豆症 (G6PD) 患者「禁止使用」指甲花
這是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風險。指甲花(Henna)中的天然成分(Lawsone),已被證實會與蠶豆症(G6PD 缺乏症)患者產生溶血反應。
蠶豆症患者若將指甲花塗抹於頭皮或皮膚,可能引起急性溶血現象,導致紅血球大量破壞,嚴重情況下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蠶豆症患者應「絕對避免」使用任何含有指甲花(Henna)成分的染髮產品。
3. 如何辨識「假天然」染劑?
許多市售產品標榜「植物萃取」、「本草護髮染」,但其實只是在化學染劑中添加了少量植物成分作為賣點。
辨識方法: 檢查它是否為「雙劑型」。真正的純天然植物性染髮(如植物粉末)通常是單劑,只需混合溫水或溫茶。只要產品需要將 A、B 兩劑混合,無論其名稱多麼天然,它必定含有氧化劑(雙氧水),本質上仍是化學染,必須遵守 3 個月的安全間隔。
常見問題 (FAQ)
Q1:白髮到底多久染一次才安全?
A: 取決於染劑類型。化學染(市售雙劑型)建議至少間隔 3 個月,一年不超過 4 次。天然植物粉染髮(如指甲花)因原理不同,初期可 2 週一次建立底色,穩定後可 1 個月一次作為保養。
Q2:染髮前到底要不要洗頭?
A: 也是取決於染劑。化學染:不要洗頭。染髮前 24 小時不洗頭,是為了讓頭皮分泌的天然油脂形成最佳的保護膜,以阻隔強鹼性染膏的刺激。天然植物染:需要洗頭。植物染需要靠水分釋放養分,因此染前需先將頭髮用(不含矽靈的)洗髮精洗淨,在微濕的狀態下塗抹植物染泥。
Q3:染髮真的會致癌嗎?
A: 醫學界對此尚無定論。哈佛大學 2020 年曾有研究指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女性,罹患特定癌症(如乳癌、卵巢癌、基底細胞癌)的機率「略高」,但這不代表直接的因果關係。風險高低取決於使用的「劑量」、「頻率」與「持續年限」。目前更直接的傷害是PPD等成分對皮膚造成的過敏、接觸性皮膚炎與毛囊炎。
Q4:為什麼我用天然植物染,白髮都染不過色或變成綠色?
A: 這是正常現象。植物染是「表面附著」,不像化學染會漂白髮芯,因此染色效果不如化學染那麼黑亮。此外,植物染(特別是含木藍Indigo的配方)需要時間氧化。剛染完沖洗掉時,顏色可能偏淺甚至帶點植物綠色,但在接觸空氣後的 24 至 48 小時內,顏色會逐漸變深、變飽和。
Q5:聽說植物染很安全,任何人都可以用嗎?
A: 不是。最大的禁忌是蠶豆症(G6PD 缺乏症)患者「絕對禁止」使用含有指甲花(Henna)的產品,因為會引發急性溶血反應,非常危險。此外,對特定植物過敏的人也不能使用。
總結
選擇染髮劑,是在效果、便利性與健康風險之間做出的權衡。
若您選擇化學染髮劑,請務必購買有衛署妝製字號的合格產品,並嚴格遵守「至少間隔 3 個月」的黃金法則,盡量以局部補染代替全頭染,並在染後多喝水(如500毫升)以加速代謝體內可能殘留染劑的化學物質。
若您轉向天然植物素染髮,雖然可以縮短間隔至 2 週至 1 個月,但必須接受其染色原理(僅附著表面)與較長的等待時間,並且在享受養髮的同時,必須進行過敏測試,特別是蠶豆症患者應絕對禁用指甲花(Henna)。
無論選擇哪條路,染髮前確保頭皮健康(無傷口、濕疹或嚴重紅腫),才是維持秀髮與健康並存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
染白髮前必看!挑選天然、安全白髮染髮劑撇步
頭髮1年染幾次好?皮膚科醫生教你安全染髮祕訣| 致癌| 過敏
到底「多久染一次頭髮」才算安全? 健康「守門員」帶你一看8大 …